📣企業案例分享📣
微軟、台達電子、友達光電的內部碳稅政策與碳定價都在哪裡?
1.微軟:
💰微軟自2012年起執行內部碳稅政策,並在2019年將金額調高為每公噸15美金,收費範圍涵蓋公司直接排放、企業供應鏈和價值鏈。
💰2020 年初,微軟宣告將於 2030 年實現負碳排放(Carbon Negative),並計劃在 2050 年,消除部分自 1975 年公司成立以來製造的碳足跡。微軟表示,淨零碳排放已成為全球目標,為了在 2030 年將碳排放量減少超過一半,微軟自 2012 年開始執行內部碳稅政策,並在 2019 年將金額調高為每公噸碳排須支付 15 元美金,收費範圍包括公司直接排放,擴大至企業供應鏈和價值鏈。
2.台達電子:
💰臺灣 ESG 指標企業台達電子,早在 2007 即參與「碳揭露專案」,向終端客戶揭露碳資訊,並在 2016 年完成主要生產據點的溫室氣體盤查工作。
💰2017 年,台達通過科學基礎減量(SBT)審查,訂定每年減碳目標及額度,在 2020 年歐盟宣布推行碳關稅新制後,台達也於 2021 年宣布加入 RE100,承諾將於 2030 年達成 100% 使用再生能源及碳中和的目標,並調整內部碳定價為每噸 300 美元,該價格遠高於全球平均值,而收取的碳費基金用於執行節能專案、投資低碳能源、購買再生能源憑證,幫助台達電邁向 RE100。
3.友達光電
💰2013 年,美國政府發布命令規定,政府機構採用的電子產品,必須符合全球 IT 產品綠色標章(EPEAT)規範比例達 95%以上。
💰為提升企業競爭力,2013 年起,友達即參與環保署的先期專案,將減碳成效轉換為碳權,並在隔年制定碳資產管理策略;2016 年起,制定內部碳價,截至 2020 年,友達內部碳價已經來到每公噸新臺幣 87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