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趨勢分享
減少人類活動的排碳量是減緩地球暖化的必要之舉,因此政府立法要求排碳大戶必須依照規定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為此許多企業運用不同手段降低公司的碳排量,如開發低碳技術、使用低碳能源、製程改善,提高能源效率、循環經濟或是購買綠電與再生能源憑證等。
但如果企業現階段無法如期降低碳排,還可以怎麼辦?因此,不少高排碳公司進行碳權交易向有取得碳權的公司購買碳權,以增加自己公司的許可排放量。但問題是,要怎麼確保自己公司所買到的碳權品質好壞??
國際組織環境保護基金會(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以及Oeko機構(Oeko-Institut) 成立「#碳權品質倡議(Carbon Credit Quality Initiative, CCQI)」,提供7點原則以利企業評估碳權品質的好壞。透過這些原則去購買碳權,也可以有效避免漂綠爭議:
1️⃣外加性(Additionality):
所減少的排碳量或移除的排碳量是「額外的」,並且已經被穩定量化。也就是如果沒有碳權的額外刺激,就不會產生這些減排量。
2️⃣避免重覆計算(Avoiding Double Counting):
減碳量不會被重複使用來實現氣候目標。
3️⃣ 完整與全面的制度規劃(Stro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該碳權專案是否能具備可量化性、被大眾檢視的透明度和準確可信的第三方驗證。
4️⃣ 可以解決非永久性的問題(Addressing Non-Permanence):
該碳權專案的潛在氣候效益損失風險為零,或是有充分的因應做法來降低這些風險。如碳封存的碳在未來也不會逸散到大氣中。
5️⃣促進淨零轉型(Facilitating the Transition towards Net Zero):
專案有助於採用低、零或負排放活動,並避免持續使用會導致溫室氣體持續排放的技術和做法。
6️⃣正面的環境與社會影響(Positive Environmental & Social Impacts):
確保碳權專案將有助於永續發展,同時也可以提高韌性,並符合其他重要社會價值。越與SDGs有所關連,就越對氣候危機有真實幫助。
7️⃣主辦國的氣候抱負(Climate Ambition of the Host Country):
確保該碳權專案的所屬國家已提出「國際自訂貢獻(NDC)」,並且正在付諸實際行動。
小提醒:
企業在購買碳權之前,更應該先思考使用目的,確保碳權是被列在可抵換的項目中,同時也需要時常關注相關法規的修改喔!!另外,購買碳權的企業其實並未真的實質減少排碳量,只是拿別人多減的部分來補自己企業多排的部分。目前國際上許多國家對於企業的可排放配額也正逐年下降,同時也會再搭配碳費或碳稅,以防止企業規避高排碳的事實。因此唯有降低整體公司的絕對碳排量才是企業能夠長久經營的最佳良藥。
🌍更多永續淨零趨勢請前往主頁昶峰綠能官網🌍